關於對小我的「置之不理」與「一笑置之」

2010/02/16 21:00

 
老闆註:此心得分享原是回應一位朋友的討論,哈,把它獨立出來,又可以為部落格增加一篇文章,充充場面,嘻。
 
謝謝朋友的回應分享。你所引用的片段,剛好是譯者自己註的部份,因此在用詞的選擇比較沒有顧慮,純是表達一個概念而已。我倒覺的這裡譯註若用「一笑置之」,可能比較好一些,如同本文的一段原文:we will all look back upon our stories and laugh. laugh這裡就通常被譯為一笑置之。
 
註:該引文文章為:Tom_關於罪咎的對
 
 
不論是「置之不理」還是「一笑置之」,兩詞的目的都還是在點出我們的一個心態(實質的內容,content),而不是指我們應對的形式(form)。這裡頭就有很多的想像及感受上的空間,且讓我舉幾個例子,可以感受看看我們對例子不同的反應喔:
面對小孩(小我)的胡鬧,我們置之不理。
面對小孩(小我)的胡鬧,我們一笑置之。
 
對罪證,我們一笑置之。
對罪證,我們置之不理。
 
唸完這兩組話語,我們可有什麼感受跑出來?
回到你的分享:置之不理就是真寬恕嗎?且讓我把它改成:一笑置之就是真寬恕嗎?
 
讀起來可又有何差別呢?如果有差別,那我們就可以大概知道哪個比較像是真寬恕的精神,哪個是用了力的寬恕了。真寬恕是無需用力的,因為無地方可用力,也無可下手寬恕之處,純然是一種了知和接納。這樣比喻好了,真寬恕就像是我們現在正呼吸著,我們不用提醒我們要呼吸;但若是呼吸時對自己說:要用鼻子呼吸或是嘴巴呼吸,雖然都是在呼吸,但一個態度是用力的,一個是自然的。
 
話雖然此,在我們還學不會自然呼吸(寬恕)法時,確實是需要練習和提醒的,這是過程,也是奇蹟課程365課練習手冊的目標。當寬恕真正成為我們的目標時,寬恕成為第二天性,如同呼吸一樣正常,我們已在真寬恕裡了,就像魚在水裡。
 
真的,有時候實在無法對小我「一笑置之」那樣坦然和放下時,若能做到「置之不理」,也很不容易了。
 
寫著寫著,此時腦子浮出一個畫面:
 
一個國王,看到小我這個大臣正在「小我」,他知道順著這位大臣的思想往下只會更小我,但又制止不了他時,此時一句:請你退下,也不失為「置之不理」的展現,帶了點覺察和勇氣和毅力。久而久之就可以不用再制止了。他會變成另一個國王。
 
另一個國王,看到小我這個大臣正在「小我」,他就是笑笑著,知道小我大臣嘴吐不出象牙來,笑了一笑,也沒說什麼,也沒臉色,也沒猶豫或是受到影響,就只是轉身問另一個愛卿,你又怎麼看呢?說來聽聽。就這樣,當小我沒了國王的相信和撐腰,他自然就沒有舞台,他還是大臣,還是會沒事就啟奏國王,次數也還一定比聖靈大臣多,但國王已有多次的經驗後,自然就會知道要聽誰的了。
 
我們最忌諱的就是:來人啊,把小我拖出去斬了。那就稱了小我的意,把小我當真了,才有斬它的必要啊。

Categories: 奇蹟課程

1 則留言

沒有人 · 2010 年 2 月 19 日 上午 11:02

肥貓跟肥小孩真的太有趣,太好玩了~~~~

發佈回覆給「沒有人」的留言 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