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plexity:
 
最近在讀書會上,聽到有位學員提問,她說她常常只要看到身邊出現比較窮苦的人的景象,心中就會難過,比如在路上看到推著很重的手推車的老太太就會覺得很不忍,或甚至只是點餐時,旁桌只點一碗,自己這桌卻點的很豐富,心裡都會感到不安…但她想幫助別人時卻又常感猶豫而不敢行動,我們有幾個人也應和表示自己也會有這種狀況。
那天我們討論了我們看的未必是真實的情況,只是我們自己的判斷,可能那人其實很樂在其中,也知道就算那人確實感到活得很苦,但就實相來講,那並不是對方的真相,只是他某種信念下所選擇出來的一種體驗,我們應該學習超越表象替他看見他富裕圓滿的上主之子的真相。
但我還是覺得有很深的困惑…
我們看到窮苦的景象,會心生內疚與恐懼,表象的不平等,使我們內疚而生起想要幫助對方的衝動,但另一方面又很清楚知道這世上的貧苦匱乏是不可能填得滿的,別人的貧苦勾起了我們的匱乏感,使我們感到恐懼猶豫而不敢行動。
為了擺脫內疚感,我首先會安撫自己,那貧困痛苦的表象不是對方的真相,但在我還看不見感受不到上主所給予的圓滿富裕的真相之時,我知道那只是我理性上用來安撫自己的藉口。
────────────
若水回應:
其實你已經答覆了你自己的問題了。
你知道問題的核心在哪裡,只是「在我還看不見感受不到上主所給予的圓滿富裕的真相之時,我知道那只是我理性上用來安撫自己的藉口。」答案相當清楚,你的同情不安,不是針對「他人貧困痛苦的表相」,而是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圓滿真相」。
雖然你知道答案,我仍喜歡用你們的問題,當作「為眾生提問」而為新的讀者借題發揮一番。
我們若很容易著眼於他人的匱乏時,常反映出自己的「不配幸福」下面很深的內疚。我不認識那位學員,但由我對你的認識,不難看出「你常喜跟自己過不去」的傾向。
大概是因著家人對你的期許,讓你覺得自己真的不夠好,不配得到讚美,更不該比別人幸運。這種心態常讓你的心靈「如坐針氈」,不能不投射到外邊去,於是你「常常」「看到了」比你活得更不好的人。你其實是想利用改善他人(心靈與物質兩方面)的機會,來答覆那個讓自己活得很不安的心結。
因此,你眼中看到的雖然是他人的貧窮與痛苦,其實它反映的是你內心的貧窮與恐懼。我不是說,你不該有同情心,而是不要逃避現實真相,因你「明明知道」,「別人」的貧窮或痛苦,外人是永遠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它只是一個誤導你的「幌子」或「騙局」而已。
────────────
Perplexity:
奇蹟課程說整個犧牲的觀念全是我們自己營造出來的,理性上我認為,當我們給予或付出或助人時,會覺得有犧牲感,是因為我們是如此的認同我是一具身體,而正由於這認同如此之深,對於奇蹟課程提過的「全然的愛、完全、徹底的奉獻」(雖然它只蜻蜓點水式的提,但我注意到了),我真的很難不把它跟完全的犧牲連想在一起。
剛好我今天看到下面的兩篇文章,我特別注意到這句話,「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我知道,我大可以拿奇蹟課程的話來回堵這句話,我可以說,奇蹟課程說過,上主之子是一無所需的,對於上主之子只有恩典,沒有責任。
但我心裡更深的感覺是,這句「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並不是在要求犧牲或盡責任,它其實是在說「奉獻」。
────────────
若水回應:
瞧瞧,愛做犧牲者,自然會「注意」到奉獻這類字眼,而滋生煩惱。哈。
什麼是奉獻?你奉獻的若是有形之物,其中必然含有犧牲。但奇蹟課程根本不承認物質世界的存在,它所有的立論「始終且一貫」地針對心靈而說的。不幸的是,絕大部分的奇蹟讀者,都陷入「層次混淆」的錯誤,因此看到課文內許多好似矛盾的言論。
所謂「全然的愛」與「徹底的奉獻」,都是針對我們那位想盡辦法腳踏兩條船、想走中間路線、存心妥協的小我而說的。因此,它要你奉獻出來的,是那個帶給人們無限苦難的「妄心妄念」,要你接受「你的本質是愛」這一真相。這是你虧欠你弟兄、也是你能給這世界的唯一禮物。
若由這一角度講,是的,你若真心想學奇蹟課程,犧牲可大了,你將會犧牲你的小我,你的獨特性,甚至你個人的存在。但這些正是你在虛幻世界中一切痛苦的根源。
Ken Wapnick 常打趣說,幾乎沒有一位奇蹟學員,開始接觸這部課程時,知道自己「誤上賊船」;等一步一步地化解下去,才驚覺它直搗黃龍的真正企圖,那時,為時已晚,我們已經不甘回頭受制於小我的統治了。
────────────
Perplexity:
「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這個課題非常的觸動我,因為這是我很深的嚮往卻也引發我最深的恐懼,我心裡頭有個標竿,就是和平使者,她是當代人,她徹底的貧窮(物質形式上),卻有著心靈上讓我們難以想像的自由,因為她活出了不認同身體的典範,在她身上我看見了即使是身體存活的最基本生理需求也不能困住她,正因她自願選擇物質上的一無所有,使得她得以全然豁免因物質享受不平等而引起的內疚感。她對於匱乏與貧窮如此無懼,因此得以實踐徹底的奉獻而毫無犧牲感。
德蕾莎修女是另一個無懼的例子,但在我心裡,我更心儀和平朝聖者所活出的範型,因為德蕾莎修女透過照顧最貧病無依的人的身體來幫助人的心靈,而和平使者卻超越了這一步,她只依循內在智慧的安排自由的四處遊走,直接以心靈的交流來幫助人,她沒有讓自己固定在必須透過照顧他人的身體來幫助人的範型中,也就是說,她真的讓我們看到了,人是可以活出奇蹟課程說的「不把身體當作交流的必然媒介」。
這兩個人的共同特點卻都是,放棄物質生活的享有,選擇了讓自己處於物質上幾近一無所有的狀態。
曾經有朋友說,看到和平使者的書,生起很大的抗拒與排斥,我能理解,因為這樣活生生的典範,卻也引發了最深的匱乏和犧牲的恐懼投射。
────────────
若水回應: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需要淨化或超越的地方,我們若著眼於別人的生活「形式」,很容易受到誤導,落入小我的陷阱。尤其是一個容易內疚的人,最喜歡用聖賢的榜樣來「鞭笞」自己了。
你千萬不要上了小我的當。外面真的沒有任何人,不要再用「別人」(不論是聖人或是可憐蟲)來逃避面對自己的機會了。物質條件的富貧與心靈的富貧根本是兩碼子事,你也不必勞心去賦予任何意義。
奇蹟學員應該把「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這一句話改成「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需要」,不受小我的伎倆所迷惑。
世界的目的何在?就是演出一堆可怕可憐的事件,讓我們覺得受害。為了擺脫這種難受的感覺,我們寧可反射到別人身上,於是演出「幫助別人不再受害, 來解除自己的受害感」的戲碼。
奇蹟課程只是提醒我們,這把戲玩了上千年也沒解決世間的苦難,反而誤導了許多善心。它要你把「別人的貧困」當作一面鏡子,來反照自己內在恐懼貧困的心。你若把「別人的需要」看成「你的責任」的話,我敢向你百分之百地保證,到頭來一定會引發你更深的內疚與憤怒的。
我們是這麼容易上鉤,用別人的痛苦為藉口來肯定假象的真實,一起淪落,這都是靈修的岔路。奇蹟課程將我們導回「唯心」的正道,教你找回真正的富裕源頭,那才是唯一能夠分享的;也只有這一層面的分享,不會帶來犧牲與受害感的。
────────────
Perplexity:
我更迷糊了,上主之子不是「一無所需」嗎?你為何說,「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需要」?
────────────
若水回應:
你又裝傻了,才會提出這類「層次混淆」的問題。你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需要」是指小我的需要。
小我的存在本質即是一套自衛的思想模式,小我在世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你的匱乏與受人(天)剝削之感尋找某種彌補。因此,它會盡可能地讓你「短視」,視而不見你的彌補最後帶來苦果這一事實,還會讓你一聽到聖靈的答覆,腦子就打結了,剎時轉不過來。
────────────
Perplexity:
奇蹟課程說:「你對犧牲與愛的混淆如此之深,沒有犧牲的愛,你簡直無法想像。T-15.X.5:8」
又說:「和平之君的誕生,是為了重建獲得愛的條件,其方法即是昭告世人,只要不把身體當作交流的必然媒介,即使身體毀滅了,天人的交流永不間斷。你若了解這一課程,便不難明白,身體的犧牲根本算不上犧牲;既然交流必須出自心靈,是不可能被犧牲的。「T-15.XI.7:2-3」
我們真的有可能可以一方面安心的擁有比其他表象上活得很貧苦的弟兄更多更好的物質享受而不生內疚嗎?
我覺得自己對愛與犧牲的混淆真的很深,而且我真的很想了解,奇蹟課程所說的「徹底的奉獻」的真意(學員練習手冊頁331第181~200課導言:「我們現在還不會要求你隨時隨地都得徹底奉獻。但你現在就應該開始練習,才能獲得那專一的承諾所帶來的平安之感」),那徹底的奉獻究竟指的是什麼,要如何實際運用落實在生活中呢?
────────────
若水回應:
你若好好讀一下你上面所說的,不難看出,你心裡其實非常清楚「同情心」背後的真相,但你仍然「不能不」心生內疚,因為你的混淆不是理性上的,而是存在性的。在你內心更深的地方,仍然無法接受「本來圓滿」的生命真相,你仍願相信,痛苦與犧牲是你應當付出的代價。因此,即使你活得好好地,卻會不時地向外搜尋苦難的「證據」,讓自己不安,這一傾向,不過想為你過去的人生信念撐腰而已。
我相信你明白,奇蹟課程的「另一條路」不是要你活得「冷血」,而是要你誠實面對一個冷酷的事實:你的同情與內疚不過是為這世界多帶來一位受害者而已。因此,奇蹟課程勸你把投出的心力用在刀口上,找出你自己心中源源不絕的富裕源頭,唯有你先找到,別人才可能透過熠熠生光的你,看到富裕之所在。
只因我們的心靈受到蒙蔽如此之深,外界的一點風吹草動,都牽制得了我們的心靈,因此,我們若無「完全且徹底的奉獻」,眨眼之間便掉回小我陷阱了。但奇蹟課程不想嚇壞我們,它更常說的是「小小的願心」。意思是,慢慢來,別急!然而,你的眼光偏偏落在「完全且徹底的奉獻」這些字眼上。真有趣。
最後,讓我再提醒一次,你的混淆不是理性上的「不了解」,你理性清楚得很,只是目前身心狀態還無法消化這一真理;這一抗拒,讓你陷入「似懂非懂」的迷惑。如果別人向你請教這類問題的話,你說的會比我的還精彩。
因此,別再由理性上去追究了,勇敢面對你對自己的「圓滿真相」的抗拒,隨時警覺那不時冒出的「裝傻」念頭,笑一笑,不跟它爭辯;寬恕小我的把戲,然後重新選擇。唯有如此,你才可能由「內疚與犧牲」的陷阱裡爬出來的。

Categories: 奇蹟課程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