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特的,個人的分享豈不會誤導別人?

2009/08/13 19:20

原文刊載於奇蹟課程中文網站:www.accim.org    奇蹟資訊中心著作權所有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Q026 問
不知為何,我對於「分享」這個行為有一莫名的反感,總覺得分享的事情不過是成長過程中的片段,是很獨特性的(針對自己的狀況所展現的),並不適用於每個人而且也容易誤導他人。因此對於共修的意願也相對地減低。最近看到種種新的訊息,好似非要加入某共修團體才能取得,對於希望獲得真理訊息的渴望,我似必要轉化此念頭,能否麻煩你為我明晰分享的真實意義?謝謝。


我完全同意上述你對人的描述。我們各自活在不同的身心狀態、不同的文化背景裡,確實是「一個人,一個樣兒」,卻又喜歡用自己的主觀經驗去評斷、甚至改造別人,因此,保持點距離還是安穩一點。然而,《奇蹟課程》所要治癒的,正是這種獨特性,不論你參不參加團體,人與人的隔閡與對立感幾乎成了「人性」的一部份,埋藏在潛意識或意識中(視一個人反省與自覺的能力而定)。讀書會或共修會,不過提供了一個「比較中性」的團體,讓我們隱藏的妄念或業力投射出來。這有一點「化暗為明」的功效。

在我正式答覆你的問題以前,容我先跟你「分享」一個經驗。:

不知你參加過「九種人格類型」的心理課程沒有?它是以「問卷」的方式,幫學員看出自己大致偏向那一類型的性格,然後讓類似性格的人聚在一起,進行一連串的小組討論及遊戲活動,讓彼此更清楚地觀照出這類性格的正面與負面的特質。

當時,年輕氣盛的我,發覺自己是偏向第四類型:「感覺自己很特殊的」,當我興沖沖地找到自己的群組時,既驚訝又失望地發現那兒竟然已經聚集了一堆「自以為很特別的人」。我們當時都發出了類似的反應:「我一定找錯了群組,怎麼會有這麼多人跟我一樣?」殊不知,這種感受正是第四類型的註冊商標,對第四類型的人而言,「與人相同」幾乎成了「庸俗平凡」的代號;「與人相同」成了抹滅自己特殊價值的罪過。

《奇蹟課程》對小我的這種需求有一段露骨的描寫:
每一個偶像的崇拜者(即小我),都暗自希望他的特殊神祇能給他比別人更多的東西。必須多一點。不管是多出什麼東西,多一點美貌,多一點智力,多一點財富,甚至多一點煩惱或多一點痛苦也好。(T-29 VIII.8

於是有些人力求清高,有些人不惜殉道,有些人甚至罹患不治的絕症,都在暗中較勁「誰活得最不尋常」!

《奇蹟課程》提醒我們,「希求不同」的心態,外表上可能無傷大雅,說到究竟,其實,那正是人類失落天堂的那幕假想劇的起因。為了「與人不同」,原本同一的心性投胎到不同的形體裡去;為了「與人不同」,人們開始追求一個特殊伴侶,生一個特殊的兒子;為了「與人不同」,你我到頭來感到天地負我、草木皆兵。因此,「與人不同」乃是我們孤獨地來又孤獨去、下輩子還不能不來的主要原因。

《奇蹟課程》把人性「希求不同」的隱藏心態、具體伎倆以及衍生出來的淒涼後果三者,為我們串聯成為一套思想體系,給它一個名稱,叫做 ego,即所謂的「小我思想體系」。

那麼,若要破除這根深柢固「與人不同」的希求,顯然的,只有一途,即是「善與人同」。然而,我們的世界當初就是為了「活得不同」而投射出來的,你只需放眼一望,果然不假,沒有一片葉子、沒有一滴水珠是相同的,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怎麼去修「善與人同」的功夫?那豈不是否定現實嗎?

正是!《奇蹟課程》就是要我們否定現實,它教我們看出肉眼所見的或妄心所認定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其實,這也稱不上是什麼「新學說」了,宗教如此說,哲學如此說,連「新物理學」都如此說。這些道理,我們讀過了,聽過了,還能講得頭頭是道,可惜就是活不出來,一思一言、一顰一蹙都被別人牽動著,絲毫突破不了那「虛幻現實」的箝制。

《奇蹟課程》的解套法便是從這個根深柢固的「分別心」下手,利用「別人」具具體體的表現,去扭轉自己「分別與批判」的眼光。它硬要我們不受對方外在行為的誤導,看出那攻擊不過代表了你我心中同一個「痛」,同一個恐懼,同一個渴望,以及同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奈心情。

我們的理性最多只能帶領我們走到這一地步,以「同理心」去接受現狀;但接下來,怎麼辦?他明明說了這些,明明作了那些,怎麼個轉法?這時,我們便需要「外」援了。

《奇蹟課程》中的聖靈,其實就是自己原本具有的靈性智慧,只因我們為了保全肉身的存在,故意將它遺忘。這先天的智慧並不因此而消失,它在我們的睡夢中化身為一種狀似「外來」的智慧,讓我們經驗到它的存在。祂(它)在小我的思想體系之外,教我們另一種詮釋現象的方式,祂一點一點地教我們去看黑暗之下的光明,認出那是對方的光明本性因為承受不了內心的黑暗而爆發出來的。這座積壓已久的火山噴口而出的,自然是沈澱多年的穢物;只要我們肯再往深處去看,便不難在濃煙飛硝之下,看到光明炙熱的岩漿。

這便是《奇蹟課程》的「寬恕」真意,它不是縱容錯誤,也非懲罰錯誤;寬恕其實跟別人作什麼一點關係都沒有,它只是幫你修復原有的一雙慧眼,知道如何在濃煙飛硝下面看到火山底下的光明。因著聖靈之助,你逐漸能把一個不善的行為詮釋成「求助的呼籲」,進而看出那是「愛的呼籲」;在這前提下,你不再身不由己地跟著反彈,你開始能夠「自由」地決定自己的回應方式了。

你若瞭解了這一原則,我才能夠答覆你的問題。要徹底解決人類的痛苦之因,必須在「與人不同」的分別心上下功夫;而這分別心不可能安分地躲在潛意識裡的,它隨時都會化身為「批判」,投射在他人身上。至此,你便瞭解,為什麼《奇蹟課程》要如此婆心切切地解說人間恩怨的真相,為什麼它會把我們周遭的冤親債主視為領我們回家的「救主」了,為什麼「寬恕」這個陳腔老調竟會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靈修經典的獨門絕活了。

我記得在奇蹟網站的答客問中多次解釋過讀書會的功能,希望你有時間,再去讀一下。簡單地說,我們很難跟太親密之人修寬恕的,因為雙方已在彼此身上「投射」了太多的陰影,造成了太強的張力,隨時有引爆的危險。因此,「不親又不疏」的讀書會成了一個中間地帶,給我們在心理更多轉圜的餘地。

讀書會的功能,有一點像西方的「中途之家」,當囚犯服役期滿,回歸社會以前;或心理病患完成了療程,返回原生家庭以前,常會被安排到「中途之家」去適應一段時間,免得他一時適應不來又掉回犯罪或發病以前的困境當中了。

我希望奇蹟讀書會也能發揮「中途之家」的功能,秉持《奇蹟課程》的原則,加上一群已經開始練習「寬恕」者的老學員,為新讀者提供一個稍有規範,又不強制的安全地帶,供大家開誠布公地分享自己學習過程的心得與障礙。

當然,這是「奇蹟理想國」。在現實中,參與讀書會的我們,仍是一群ego(小我),懷著修養自己的善意來到會場,嘰喳了兩三個小時,才發覺大家仍在忙著改造別人。結果,弱勢者覺得受到了批判,感到很衰;強勢者覺得好心沒好報,浪費時間。

但,千萬不要小看這場鬧劇:壓抑投射,攻擊自衛,結盟背叛,受害迫害之間的互動,可把這《奇蹟課程》的小我給演活了。這就是我先前說的,「化暗為明」,把小我從幕後請到前台。因為我們若想要解決問題,不可能不先看清問題;我們若不敢正視小我,怎麼可能放下小我?當我們在讀書會中看到自己與別人的現場演出(即使埋在心裡不說出口的批判),才知道我們自認為「還不錯」的我,與《奇蹟課程》裡描繪的小我簡直可以對號入座了。那麼當天研讀的主題,立即不再是一套理論,而成了迫在眉睫的挑戰:你究竟要繼續小我的模式還是聆聽聖靈的詮釋?而你每一個有心或無意的反應,其實都是你已經作出的選擇。

總之,奇蹟讀書會是掛讀書之名,而獲共修的實利,因為你在弟兄身上看到的,全是自己內在的投射,別人表現得如何,不是問題;你如何看待別人的問題,倒成了真正的問題。很快的,你會看到,每一個人都是「用心非惡」卻「身不由己」,而生出了「我們原來沒有什麼不同」的大悲憫。

最後,我願補充一點,上述的回應,只是按照奇蹟課程的原則以及我個人的經驗作的一些解析。雖說,在人性本質上,我們同樣渴望自己的獨特性,也同樣想迴避「合一」的要求,然而,從個人感受的層面來講,我們的反應會因時代背景與文化的因素,而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在台灣生長的與在大陸生長的人,對「人」的親疏感覺,可能有所不同;歷經文革的與文革之後的人,對人際關係的感受又大不相同,這些特殊的因素在個人的心靈道路上所構成障礙,仍需要當事人的誠實觀照,才能化解的。

《奇蹟課程》只說,你們在生命中所經歷到的一切,沒有一件是偶然的,不論好壞,只要知道如何「詮釋」,它們都能成為你得救的工具。

/ 若水
原文於 2006/4/3 已發表於奇蹟課程中文部網站

本文已收錄於本中心出版的《創造奇蹟的課程》 一書,歡迎至奇蹟課程中文部網站或各書局訂購。奇蹟課程中文部書籍訂閱方式請看:出版品訂購辦法

Categories: 奇蹟課程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