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與報恩

2009/11/14 20:43

奇蹟資訊中心
著作權所有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水口述錄音/綠光筆錄
中國人常說:「知恩不忘報,飲水要思源。」相當強調這種報恩、知恩的美德,認為這樣才是真正的惜福。只是最近我感覺在這樣的美德下面,好像影射出一些陰影,在你報德的動機下面影射出一種感覺:「這個恩惠不是你應該得的,所以最好趕快還報,否則你就虧欠了。」要還報了以後,福報才會繼續來,才能夠繼續這種恩情的交換。

所謂「惜福」的背後也可能投射出一些陰影,暗示人家給你的禮物、恩惠或福氣,不是你應該得的,不是你本來就有的福份,不僅愈用愈少,還有失落的可能。

這裡面也暗示了許多「你本來不配得,你必須付代價」的這種交換心態。所以,在行善修德這種外貌下面,我們很可能不知不覺加深了潛意識裏面的內疚或擔心害怕。

最近我聽了一位很熟悉的婚姻輔導專家的錄音帶,以前我曾聽過,也教過他提出來的 imago 理論,他的婚姻理論幫助了不少家庭,也解救了不少婚姻。可是,沒想到最近幾年,他突然發現自己的婚姻陷入了膠著狀態,他感到內心中有一種明明不該如此,可是卻壓不下去的一種沮喪和憤怒,使他跟他妻子的互動隔閡愈來愈深。

在他婚姻瀕臨破碎的關頭,逼著他不能不重新檢討自己這些年來的想法和做法。經過很誠實的反省以後,他發現了他的問題不是不會給愛,而是他只會給,不會接受。所以即使他事業很成功,家庭也算不錯,大家都很讚美他,他太太對他很好,可他總有一種被挖空了的疲憊感。

在這疲憊當中,自然而然他會常常生出一些不滿、憤怒的感覺,這種感覺破壞了他跟他太太的這種親密關係。當我聽到他的錄音帶的時候,我也突然覺察到自己也很像這樣。當別人對我好的時候,我會有一種擔不起的感覺,還有一種愧疚,急著想要還報他的焦燥感。我這才發覺,報恩的心與感恩的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

我好像有報恩的美德,可是我好像很缺乏感恩的涵養。什麼叫做感恩的心態?感恩不只是要 count your blessings (數算你的恩典),不只是不忘掉,你受了人家多少恩惠,受了老天多少恩惠而已。光只是數算,很可能只會讓你覺得越欠越多。

「感恩」所要強調的是你的「接受」,而且是接受得如此坦然的那種心態。當別人對你好的時候,他的那個好、那個恩惠好似同時提醒你自己本來就這麼好,所以你理所當然應該接受別人對你的好,那種「理所當然」的喜悅就是一種感恩。

在感恩的心下面,別人的好、別人對你的恩惠並不是一種法外施恩,你也不會感到受寵若驚,急著說可能要回報來保住這個福氣,或者不要欠他。你所感恩的不是那個禮物而已,而是藉著他這樣的好,他的禮物,讓你看到他與你的好的一個流動。

也就是說,你的美善吸引了更多的美善,而你們倆就在某一種狀況下開始了一種互動,是一種愛的自然流動。究竟是誰在給或誰在受好像不重要,只要你感覺到自己在這樣愛的交流中好像強壯了,你也不會為對方擔心,你會讚美他所能給的富裕而跟他一起富裕。

〈學員練習手冊〉裏面有一句話說「愛是感恩的道路」,講得簡潔又扼要!就因為太簡潔扼要了,讓我們很難體會到它的深度:愛和感恩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愛是個感恩的道路?愛不是給愛的道路,愛不是寬恕的道路,愛是感恩的道路。

最近我聽到一些個性跟我很相近的修行朋友跟我歎息說:「我也知道佛陀慈悲,我也知道天地有情。可是我真的好像沒有感到那種被愛的感覺,沒有這種『心有戚戚』。」

我們這種好人常常忙著在給愛,不習慣接受愛。我這個朋友他的道、他的修養是一分 一兩 經過付出而堆積換取得來的,沒有一分是上天白白的賜予,那有什麼好感恩的?都是自力救助嘛!因為自己要脫離這個苦海。

跟他分享了之後,我就看到這種心態其實是自己的選擇。你以前被訓練的是這種想法,而《奇蹟課程》卻走另外一條路。我感覺到要修《奇蹟課程》,尤其是我們東方人可能需要放鬆一點報恩的心態、報恩的美德,而應該在感恩上面加把勁,張開眼睛再重新去看一看,自己所修的種種德性,哪一個不是天賜的因緣?

以前自己的眼光和焦點,很快就由外來有形的禮物、恩賜,移到去報答那個送禮的人、賜恩的人身上。不肯花點時間去感受、或享受這份禮物本身,馬上就跳到怎麼樣去還報的小我模式、恐懼、擔心、覺得自己不配得的心態裡面去了。這麼一來,再大的禮物對我們都會成為還不清的人情債。

《奇蹟課程》說我們的問題不是要得太少,而是我們太容易得少為足,不敢去要,不敢真正去要那個屬於我們本來就應該有的無限禮物。所以當我們在學習 count our blessings,計數我們所獲得的天恩的時候,我們要感謝的是這個禮物提醒了你 —— 你真是配得的!

這個禮物本來就是你的,因為你本來就是這個完美的愛。我們這方面真的很需要靜下來,敞開心學著去接受、感受一下這個恩惠。這種具體的感受能夠破除小我的內疚、犧牲、無價值,所建築起來自力救助的城堡 其實那也是一種自衛措施。

只要培養出這種感恩的功夫,這感恩的功夫絕對不像現在很習慣的,在臺灣佛教徒常常掛在嘴巴的感恩,而是你要具體地感受這個恩在哪裡,這個恩碰到你心裏的哪一個地方去了,這個「恩」落在你的意識的哪一層次?

如果我們有這樣具體的感恩的經驗的話,我們不可能不經驗到天地之間的大愛,我們不可能不產生自愛。《奇蹟課程》所強調的那個「愛」真的不是要你去愛它。它要我們學習的,就是要我們看出我們是值得愛的,我們要學習的不是愛天愛人,我們最需要學習的是自愛。在這種自愛的基礎上,不論你去做什麼都不會太離譜的。



Categories: 奇蹟課程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