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監獄/遊樂場?還是課堂?(一)

2009/11/28 19:30

原文刊載於奇蹟課程中文網站:www.accim.org
奇蹟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監獄/遊樂場?還是課堂?
The World: Prison/Playground or Classroom?

導言:兼具負面性和中性的世界

《奇蹟課程》談及世界與身體的虛幻本質時毫不留情,它說前者是對上主的攻擊(W-pII.3.2:1),後者乃是對愛的限制(T-18.VIII.1:2- 3)。此外,我們在課程的其他部分看到:身體降生於荒漠一般的塵世,世上的萬物已到了饑渴交迫、奄奄一息的地步(W-pII.13.5:1)。可是在其它地方,它又說身體(暗含了世界)是全然中性的,可以充當上主之子回歸清明之境的工具。

有些讀者會以這些似乎自相矛盾的說法為例,批評 J 兄無形的雙唇講出的道理,因為怎麼能說世界既是負面的,又是中性的呢?答案就在課程所闡述的修正或寬恕進程中,隨著我們逐級而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也會相應改變。與此相似,我們在《頌禱》裏也能看到跟正文類似的相互排斥的說法:一方面,我們應該向聖靈祈求具體的幫助,另一方面,課程又反覆告訴我們,只有一個問題(分裂的信念),一個答案(救贖的決定):

    我已說過,任何具體問題都可向聖靈祈求答覆,如果那真是你之所需,你必會得到具體答覆的。我也曾說過,只有一個問題,一個答覆。在祈禱中,這種說法並無矛盾之處。(S-1. I.2:1-3)

J兄有時用梯子來形容寬恕(或祈禱)的進程(T-28.III.1:2; S-1.II),可以這麼說,他在教學中,從整個進程著眼,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帶領我們觀看這一旅程的不同層次或梯級。在《頌禱》的那段話裏,J兄是從結果入手,教導我們「當我們還以為自己是受欲望支配的身體」時,可以向他祈求我們自以為需要的幫助。當我們一級級地攀升,我們才會慢慢意識到,我們只有一個需求,即認識到除了寬恕外,我們一無所求。就像他之前在正文中告訴我們的:

    但只有祈求寬恕才是有意義的祈禱,因為已受寬恕的人已擁有一切。(T-3.V.6:3)

現在回到這篇文章的主題——世界,事實很簡單,即不僅現象世界是一個幻相,它所滿全的小我的目的也是如此。大多數靈性思想體系都不曾觸到這種目的觀,而它卻是《奇蹟課程》的一個核心前提。小我的目的就是確保上主之子處於失心(身體/心理)狀態,主動與他的造物主和根源分裂,不讓他知道自己其實是一個心靈。因為上主之子已經忘記自己是心靈,所以他很難找回自己做決定的能力,以便重新選擇。這樣,小我最初的決定就被保護起來,免受被化解的命運了。否則,醒覺的心靈早就讓他歸於虛無了。從這個層次講,幾乎不能說世界可以服務於一個積極的目的。我們會在下一節詳細探討這一點。

然而,還有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一旦我們相信自己處於身體的世界裏,與其他的身體建立了或悲或喜的關係,我們就需要寬恕那個最初的決定,這個決定就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特殊的愛與恨中:即罪咎、投射、還有攻擊。《奇蹟課程》並不是在重複陳詞濫調,它要我們寬恕別人並沒有做過的事情(T-26.IV.1:6)。在這個 J 兄邀請我們通過學習他的課程,與他同行的旅程中,傳授寬恕真意構成了它的核心。因此,寬恕課程的學習是一個將我們從小我建造的身體之獄(腐臭的監獄 [T-26.I.8:3]),以及恨的庇護所——特殊關係中解救出來的過程。我們可以正文中發現這些令人欣慰的句子,它整合了上述的兩個層次:

    身體不是愛所製造出來的。然而,愛並不會詛咒它,反而慈愛地善加利用,它會尊重上主之子所造之物,藉此身體把他由幻覺中解救出來(T-18.VI.4:7-8)。

所以,《奇蹟課程》幫我們將世界的目的由監獄和遊樂場轉向課堂,這正是以下兩節的主題。

Categories: 奇蹟課程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