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接受救贖」談到「小我的體味」作者:若水
「我們在世的唯一任務即是親自接受救贖。」
咦!我們任務不是寬恕嗎?不是行奇蹟嗎?不是帶給別人愛與平安嗎?這聽起來才像是一種「任務」。「親自接受救贖」比較像是遠程目標,是修完寬恕、奇蹟、化解小我之後才能抵達的境界。這怎麼會是我們在世的唯一任務呢?
這就觸及了《奇蹟課程》的「不二論」的特質,只要抓到了它的「唯一」要訣,一解百解,一通全通,如此才會收到它所謂的「節省千百萬劫」的功效。若抓不到這「一」,很容易落回消罪除障的傳統途徑。當然,這也不失為一門正法,只是難收本課程所許諾的速效而已。
經過多年的操練,我們逐漸習慣奇蹟課程「鐵口直斷」的措辭,如「唯一」,「僅此」,「只要」,「此外無他」等等。而這「一」究竟是什麼?即是「親自接受救贖」。把握了這一訣竅,寬恕 = 奇蹟 = = 平安 = 救恩 = 神聖 = 上主。若失去這一前提,寬恕成了攻擊(假寬恕),奇蹟轉為魔幻奇術(怪力亂神),愛則變質為特殊關係。
何謂「親自接受救贖」
那麼,究竟怎樣才算「接受救贖」?就是接受「修正」;修正什麼?絕非外在的言行,甚至亦非起心動念,而是隱藏在潛意識下的「分裂」之念。整個天人分裂的大幻相就是出自這無明一念,它在人間有個別名,就是小我。
奇 蹟課程從不強調德行或善事,因為它從究竟義說來,這些都可能是小我的隱身術或調虎離山計。本課程教我們直搗黃龍,抓其「大」者,擒賊擒「王」,切勿被小我佈局的迷陣混淆了眼目。然而這位「大」「王」有孫悟空七十二變的能耐,我們即使終日與它的爪牙短兵相接,未必與大王照過一面。以致於當它興風作浪時,我們 渾然不覺,還在為虎作倀,等自食惡果時,才悻悻地說:「又被小我騙了!趕緊修寬恕的功課吧。」
寬恕好似成了亡羊補牢之舉,它也確實能幫我們挽回一些局面,但未必化解了問題的原始肇因。於是,一個問題解決了,它換個面目又捲土重來,讓我們終日在類似的困境裡打轉。
救贖隨時都在身邊,我們只是抓不到「何時」「何處」的領受時機而已,難怪奇蹟課程最愛用的詞彙就是「看」,「認清」,「明白」,「覺察」,不是覺於神聖的臨在,而是覺於小我的陰謀策略。根據我的經驗,即使這位大王身懷千變萬化的絕計,仍不免遺留一些殘餘的線索(residue)供我們追蹤。我稱之為「小我的體味」。
追蹤小我的體味
我們在電影中常看到,失親的人會忍不住捧著亡者的衣物,嗅出那股熟悉的味道而默默流淚。尤其是親密關係,耳鬢廝磨了大半輩子,他們已能看穿彼此的障眼術,而「聞」出「那傢伙此刻又想幹什麼了」。
我們若想扭轉自己的小我,也需要具備這一覺察力,在它反應之前,即已聞出它的味道。像母親一般,頭都不抬就知道兒子在背後搞什麼鬼了。對小我的行蹤瞭若指掌後,我們才知道該「從何處」接受救贖。
剛 接觸心靈成長課程的朋友,由於小我較少受到制裁,比較囂張,也容易識破,經過了重新選擇,新學員較常經驗到奇蹟性的轉變。至於老學員,小我被修理幾次以後,開始謹言慎行,不再直接與你衝突,還會披上種種道德偽裝,尤其喜歡借用奇蹟課程的話,說得義正嚴詞。等衝突爆發或自食苦果後,才會如夢初醒。
因此資深學員對小我不敢掉以輕心。他心裡有數,自己並沒修出什麼大本領,只因奇蹟課程把小我的底細與伎倆全都擺上了台面,我們才能「認得出而且溜得快」。面對別人的讚美,難免有些心虛,因為我們知道自己隨時都會「陰溝裡翻船」。
然 而,進進出出小我的巢穴多次之後,即使未必看得清小我的廬山真面目(其實小我哪有什麼固定的面目!),至少,我們已能「聞」出不太對勁的味道了,眼光會逐漸由「奇蹟」與「寬恕」的光環中拉回,誠實地自問,「為什麼我老是在處理類似的問題?」「為什麼需要我寬恕的功課至今不減?」「今天這場戲究竟跟我昨天, 去年或童年的戲有何不同?」
聖靈的「交換」絕活
我身邊不乏精進的朋友,誠心與力行都足以作我典範,眼看著他們始終陷於某種現實困境內,除了為他們抱屈以外,我感到愛莫能助。直到最近重譯《奇蹟課程》,一再讀到「交換禮物」的概念,我才恍然大悟我們在「接受救贖」與「小我抗拒」之中缺了一環。
J兄一再請求我們先交出我們(小我)給自己的禮物(那通常是個自取其咎的選擇),他才有辦法用自己的禮物「取而代之」。我們若不瞭解這「交換」原則,始終在奇蹟理念與小我抗拒這兩極之間飄盪,難怪感受不到耶穌的愛,收不到聖靈的禮物,
我也常聽到奇蹟同修的感嘆:願心也發了,寬恕也作了,卻仍感受不到上主的愛或真正的平安。原因可能即在於:我們缺了一道「交出」、「騰出」的基礎功夫,以致於那些善念在我們腦海裡盤旋了一下,卻無法具體落腳與我們的身心架構之中,才會感到恩典是如此的虛幻不實。
救恩就算真的由天上掉下來,也「擠」不進我們心中的,因為我們的心早被小我的思想體系以及防衛措施塞滿了,No vacancy(客滿,下回請早!)為此,奇蹟課程傳授我們一個的「接受救恩」的絕活,就是「交換」。
應知,當我們帶著一具肉體降臨人間時,可不是「偶然」或「中性」的選擇,它本身即是一種聲明,「證明」我們已經否定了靈性,營造出一堆幻相來取代真相,還決心好死賴活地在這具肉身中混到底。
因此,若要接受救贖,關鍵在於我,而非神。我們得先交出「拒絕」,也就是象徵拒絕的種種選擇),救恩才能在「拒絕」離去之後騰出的「空隙」(space)中進入。舉個例說:如果要「愛」,我們得先「交出」自己心中一直在抵制愛的想法或行為;如果想富裕,我們必須「交出」自己心中抵制富裕的某個具體念頭;我們若要聖靈的智慧,必須先「交出」小我的自作聰明。
根據奇蹟課程的說法,靈性的境界都是「抽象的」,然而,小我絕不抽象,它都是具具體體地躲在某個信念及選擇之下。即使我們口口聲聲地說:「我要交託給聖靈」,《奇蹟課程》卻說:「不要信任你的善良動機」(Don’t trust your good intentions)你若看不清小我此刻究竟化身為哪一念頭或哪一決定了,這種交託不會有太大的效果,因為你交出的好似一張空白的試卷,聖靈拿著這空白試卷只能徒呼負負。
與 小我交鋒,是一條很詭異且難堪的事,難怪人們寧可修種種苦行,消業贖罪,也不想看小我在潛意識裡的鬼斧神工。因此,初步接觸《奇蹟課程》的讀者,無需信仰任何神明,也能從中獲益。一旦深入潛意識的魔窟之後,沒有一位慈悲神聖道友相伴,還真難以為繼。這就是為什麼奇蹟研習到了第三階段,必須幫助學員與自己心 中的聖靈連線。那麼即使踏上了心靈的雲霄飛車,天旋地轉之際,我們會在此起彼落的驚叫聲中,聽到許許多多的歡笑與喝采。
我的體味
    最後,還是聊聊我自己的體味吧
身 為文字工作者的我,行文總得鉤出讀者鮮活的聯想畫面以及身臨其境的感覺,很自然地養成「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習性。這種表達法如果用在行政書信上,常會讓我吃不完兜著走。於是,凡是行政書簡,我會請一位溫柔敦厚的朋友為我把關。有時看到原本「一針見血」的形容詞被他一筆刪除,會有些悵然。我剎時明白了,他刪 去的,不是文字,而是我文字下想要吐出的一股怨氣。
我聞到了小我的一股「衝」ㄔㄨㄥˋ味,(aggressiveness),這股氣味在我說出人間第一句話或寫出第一篇文章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它可能隱藏於一個玩笑之中,也會隱身遊走於種種「率直」、「忙碌」、「關心」的假相下。
怨尤沒有大小之分,不論它隱身於哪種偽裝下,它要說的其實大同小異:「我已經做得這麼辛苦了,你還要我怎樣!你為什麼不能多擔待一點!」即使自己心裡明白,這種「不平」是多麼的神智不清(insane),因為這是我自己選擇的生存模式。
多虧身邊有無盡的弟兄與朋友,一再給我機會看到、聽到以及聞到這股「衝氣」,如今,還沒看到它的蹤影,只要抬一抬鼻子,就能聞出自己這股特殊的「體味」,知道小我又要上演同樣的戲碼了。
每個人的小我體味極其不同。有些小我遇到挑戰就自責甚至想死,而散發出一股酸氣或衰敗的腐味,有些為了得到肯定而散發出戾氣或狐味。新學員可能會等到演出全武行時,才驚愕地收兵;而老學員太熟悉自己小我的氣味,妄念一動,他就聞到了。趕緊安撫化解,將小我請回老巢安享天年。
唯有等到現實生活不再有一堆層出不窮的狀況需要我們寬恕時,省下的精力,多出的平安,才允許我們的心靈安住於祂的境界。
這是我最近讀到「親自接受救贖」的感想,一句話能引出這麼多的感想,不可否認的,我的小我確實有些「小題大作」的天分。不知這是否已經構成某種體味了,我得再深入瞧瞧。
 

Categories: 奇蹟課程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