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網編/發表於 2012 10/01, 21:26

被辜負的感覺

9/8~9/9 我邀請講師辦了一個「學員練習手冊」二日工作坊,Jane 也遠從花蓮來到台中參加我辦的工作坊。我們相約工作坊結束後去Jane 想去的地方走走。

9/11一早醒來,準備要和 Jane 去阿里山時,我告訴 Jane,我想到若水曾經在《我不是一具身體》的演講提到「被辜負的感覺」,若水說:
你今天如果很難過,你突然想打電話給一個好朋友,而那個朋友正好那天不在,你心裡那個委屈會怎麼樣?理性上你知道:哪有人 24 小時都在?可是,你會覺得那個人背叛了你的信任,他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在最需要他的時候,他不在!那個委屈、那個覺得被背叛的感覺,其實,跟你被你丈夫背叛同樣一回事,小我的委屈,那種苦是同樣的,所以,當你打電話找到他的時候,你會講:你到哪裡去了?對方莫名其妙:我上班啊!我去接小孩啊!他不知道你為什麼情緒那麼大?原來,你的內在的那個覺得人生處處被人家辜負、背叛的那個苦,只是透過這個形式出來。

辜負是什麼意思?就是有違背和虧欠的意思。什麼時候會覺得弟兄欠我?不一定是指金錢上的往來,我借弟兄錢,他始終沒還這等事,有時只是我對弟兄的好意,他不但不心領,還錯怪我,我就有被辜負的感覺。一直以來,我對好友都是支持、鼓勵和照顧,結果在緊要關頭,好友並沒有對我支持和鼓勵,反而做了一些傷害我和打壓我的事情,那時我就會覺得好友虧欠我。若水舉了一個「好友沒接到我打的電話」的例子,事情小到只是沒接到電話而已,就已經定了弟兄的罪,好像他要隨時待機等著我打電話似的。

我的平安就這麼容易被拿走?這麼小的事情,就能影響到我對弟兄的感覺嗎?

事實就是如此。《學員練習手冊》第 21 課:一絲不悅只不過是掩飾震怒的一道屏障罷了。這就是為什麼若水會說:那個委屈、那個覺得被背叛的感覺,其實,跟你被你丈夫背叛同樣一回事。

我和 Jane 在往阿里山的路上一直在討論這個「被辜負」的感覺,其實,有時只是我們對弟兄有了不切實際的期望,我期望弟兄做我希望他做的事,或我期望弟兄說我希望他說的話,比如:我八月底到花蓮去參加 Jane 舉辦的一階研習,剛好天秤颱風來攪局,如果我答應了她,我要去參加,但又因為颱風沒去花蓮,Jane 可能不會怪我,但她會怪颱風,或者覺得老天辜負了她。但我趁火車停開前去到花蓮,Jane 招待我吃西堤牛排,而且是在情人節那天,我離開男友到花蓮,和 Jane 一起過情人節,被朋友熱情招待,我覺得很開心,值得啊!值得!Jane 是值得我用心交往的朋友。

但是我們行走江湖,總不可能老是遇到能符合你期望的弟兄,事實上,就是那個東西,讓我們和弟兄之間有了間隙,那個東西指的就是特殊性或自我形象,我有你沒有,或者你有而我沒有。我和 Jane 討論到「做人」,一個做事考慮周全、照顧到弟兄需求的生意人, 和注重個人修行、不善於人情世故的宅男宅女。如果是按照人間的法則,生意人父母看宅男宅女的孩子會覺得他們生活圈太過於狹小,以後會不適應複雜的社會,做父母的會緊張、會恐懼:孩子你和我如此不同,你怎麼會知道我對你有什麼期望?我擔心你無法滿足我的期望。然後我們想辦法改變孩子,拿著「愛的令牌」教訓孩子,親子關係是如此,我們對朋友也是如此。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作者克里虛說:
要碰觸自己內在的期待,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我們壓根不想承認自己有任何期待。至少,我就不想承認期待曾經如何存在我心。我是個如此注重精神層面的人,在理智上,了解自己是孤單一人的,但當有人令我失望時,我可真是很想「殺人」的。我一直是個充滿期待的人,我期待別人為我的付出,要和我為他們的付出一樣多。我期待別人要公平對我,尤其是我的好友。我期待親近我的人,都誠懇相待、足以信賴、又善解人意,這個清單還可以一直列下去呢!

因為懷著期待,行走江湖,才會老是覺得有人辜負了我或虧欠我,那時就會很想「殺人」,有人花了錢,買到了爛東西,馬上就 PO 上網或上新聞了,因為吃了大虧的感覺就是被辜負了,嚴重一點就是被背叛了,一絲不悅累積多了就變成一股怒火,一股想「殺人」的怒火。

《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作者拜倫凱蒂說:
你覺得你有理由生氣,畢竟你付出那麼多,向對方全然敞開,讓自己毫無防備,你覺得你有權要求伴侶和你的期望一致。然而現實是,他並不認可你想要的那些,只是繼續要他想要的,不可能改變他的期望來配合你。你會為了配合他人而改變你的期望嗎?你能讓自己要你不想要的東西嗎?知道了吧?他跟你是一樣的。 

有時,我和弟兄分裂到這種程度,我自己都不自覺,我吃葷,期望朋友也吃葷,朋友吃素,我們就分裂了,我是女,期望朋友是體貼的,而朋友是男,剛好不體貼,我們也分裂了,這件事如果是由我來做,我不會像他那樣做,我會如何如何….,我和弟兄又分裂了,朋友若沒有按我的期望做出我想要的,我們又分裂了,事情小到如工作坊的便當令人不滿意,也可以讓我和弟兄分裂。生意人處事圓融,朋友很多,看不慣宅男宅女不會做人,朋友很少。有人堅持完美主義,做事時多方考慮,期望盡善盡美,看不慣別人做事不完美、隨便。這讓我想到《奇蹟課程》第 23 章講到無明亂世的法則:
第一條無明法則即是「真理因人而異」。這條法則和其餘法則一樣,強調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有各的想法,因此與眾不同。每個人不僅會為自己建立這種價值體系, 且還會攻擊他人的價值觀,藉以顯示自己的價值觀比較真實。由於人間的價值五花八門,因此很容易為自己的攻擊行為找到藉口;持守不同價值觀的人,頓時互為異類,彼此為敵。

《奇蹟課程》第 24 章還講到:
要學習本課程,你必須自願反問內心所珍惜的每一個價值觀。

我到底堅持了那些價值觀,「是我的話,我不會這樣做事!」「是我的話,我不會這樣花錢!」「是我的話,我不會吃這樣的東西!」「是我的話,我不會這樣穿衣服!」攻擊他人的價值觀來顯示自己的價值觀較好、較對,攻擊時還有很好的藉口,是愛你、為你好,才罵你的,關心你,才教訓你的。其實是在宣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的價值觀優於你的價值觀。

Jane 講了一句很深奧的話,因為太深奧,所以我幾乎聽過就忘,大概的意思是說:「不被愛時,就是禮物。」 弟兄攻擊我時,我確實感覺不到被愛。但是《奇蹟課程》第 12 章也講了:
它的終極價值就是教你如何把攻擊看成愛的求助。我們已經學會看出恐懼與攻擊之間唇齒相依的關係,既然只有攻擊能激發恐懼,而你又能看出攻擊其實是一種求助的信號,那麼恐懼的假相就被你戳破了。恐懼確實是愛的求助,因為它冥冥之中意識到自己失落了愛。

「恐懼」這二個字,實在是太不具體了,講師在工作坊裡,問了一句:「你在怕什麼?」期待外境改變時,你在怕什麼?或期待弟兄的行為改變時,你在怕什麼?其實是怕被辜負或怕被背叛,怕觸碰到那個被背叛的痛處,從小到大,不知累積多少被背叛的傷口,它可能是:
「我覺得沒有人支持我」
「我覺得沒有人愛我」
「我覺得別人都欺負我、欺騙我、虐待我」
「我覺得沒有人了解我」
「我覺得被忽視」
「我覺得被孤立」等等。

付出那麼多,卻沒被看見,被忽視,覺得受委屈,就攻擊了弟兄,還攻擊得理直氣壯。無明亂世的法則第五條說明了為何「不能不發動攻擊」,因攻擊是出於自我防衛,是小我思想體系在" 保護被辜負" 的痛苦。

在三階研習時,特別強調「救恩在弟兄」,因為我自己看不到自己潛意識的內疚,為了堅持自我原則,維護自我形象,在讀書會裡高來高去,談的都是玄理和境界,「這個世界是幻相」、「我不是一具身體,我是自由的」等境界,回到日常生活裡,馬上落實到「被辜負時,不能不發動攻擊」(防衛措施),淨談些高境界的玄理也變成是防衛措施之一(保護自己不去碰到內在痛苦的感受)。我們真的不知投射了什麼東西在弟兄身上,而只有從弟兄身上,看到自己的投射,並且收回投射在弟兄身上的東西才有救。

若水在《我不是一具身體》的演講說到:
你自我形象的信念根本就不知道藏在哪裡?你這個形象你會投射在親人身上,你希望他怎樣?你一把你對他的期待的形象解除的話,你的自我形象就開始解除,自我形象解除的話,你這個身體自然放鬆,因為,身體是有形象的,它後面真正卡住你重要的是你的形象.我們每個人都覺得:你還不錯啊!可是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不夠美、不夠瘦、不夠怎麼樣子...,所以,不是說:你真的是幾公斤的那個形象,那個身體出問題,是你認為的那個「你」出問題,所以,那個東西不是你外面怎麼樣幫助人家,給甚麼,你去修理你的形象,可以處理,最可怕的是,你心靈裡面的形象,你對自己的一個評判,對自己的一個看法,那這個形象在裡面,你怎麼解?所以,《奇蹟課程》講說:你裡面怕的東西,你一定會投射在你最愛的人身上,你在他的身上解,你寬恕他!看出來他不需要保持你要的那個形象,他也可以是一個好人,也值得你愛的話,你就可以知道,你這個沒有甚麼成就的人,也是值得愛的一個人。怎麼從這一點到這一點來?這個沒有辦法邏輯解釋的,你只有自己做了以後,你心裡寬恕,你對自己越來越感覺良好,才知道說:啊!奇蹟課程真有用!是這樣子修法的,不是去修理別人。

到這裡,Jane 講的:「不被愛時,就是禮物。」這句玄奧的話語,再出現時才稍微懂一點。怎麼把心境從「我被辜負了,弟兄!對不起我」切換到「 真正的寬恕,覺得是禮物」,沒辦法邏輯解釋,在真寬恕之前,攻擊就是攻擊,怎麼能從攻擊看出弟兄「在呼求不配得的愛與救援」(《奇蹟原則 50》第 201 頁)。這就是為什麼修煉《奇蹟課程》就變成是一輩子的事?要轉變看弟兄和世界的眼光,真的不容易。

完成了 Jane 搭阿里山小火車的夢想後,往回家的路上,我們討論了「設定界限」和「很多事情要想得深入一點」,什麼是「設定界限」?《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作者克里虛講到一個故事,他說他大學的朋友,沒有問過他,就直接拿走他的手提音響,讓他以為他的音響被偷了,過了三天他朋友碰到他才講,當時,他為了當「好人」就說:「沒關係!」從此,他再看到他的朋友時,感覺就疏遠了。行走江湖,總會遇到朋友要借東西,借錢!借車!借房子!如果朋友把車子弄壞了,怎麼辦?如果房子借朋友,燒掉了怎麼辦?或借錢給朋友,朋友不還怎麼辦?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就是設定界限,我能概括承受到什麼程度,而不是一味地當「好人」,然後再覺得是弟兄辜負我,是弟兄對不起我。

我能自我負責到什麼程度?很多事情要想得深入一點,健康的小我這時就出場了,「我要什麼?」對自己深入了解,才能知道我要什麼?我能清楚地向弟兄表達我要什麼而不帶情緒嗎?

不知道我要什麼的話,我的次人格在我裡面打群架。我們討論到小三的心態,又要男人的錢,又不想給男人性,要男人的錢,又嫌男人的錢給得太少,想和男人分開,又離不開男人,次人格在裡面打群架,沒有一個核心信念來整合次人格,過這樣的日子很辛苦,也難怪會怨天!怨地!怨命運!怨社會!(改編自電影《父後七日》的台詞。)這小三沒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她期待那個男人自己改變,反而讓自己看起來像是無辜受男人害的受害者。一旦落入了受害者的角色,就是讓自己處於沒有力量的狀態,除了外境改變,除了她的期待被滿足,其他人怎麼幫忙她、怎麼愛她也很難讓她感受到弟兄的愛,她只會感覺到那個男人辜負了她。

/Amanda Chang

 

 

Categories: 奇蹟課程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